当前位置:电玩攻>客户端游戏>

武将的插画设计细节之火包太史慈

电玩攻 人气:5.52K

火包-吴国-012

太史慈】:

武将的插画设计细节之火包太史慈

雁门印象中,因大家的支持使这帖子慢热起来的时候,最先被期待尽快更新的就是太史慈...

在这里,雁门很想了解一下,喜欢太史慈的朋友,都欣赏他哪些方面呢?

名声和武力?

战斗的技巧?

飞戟的绝技?

太史慈,这个历史上有名的神射手(想起“重义辞旧主”和“百步穿敌”的典故,个人认为小说中黄忠的原型就是他),我更欣赏他那份做人的“信用”。

因为早年的名气所致(详见历史上有名的“智取州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虽然我觉得他当时是在干预法律,但没办法,乱世啊),孔融欣赏太史慈既重义又善计,所以一直非亲非故地供养太史两母子。到了孔融被黄巾贼围困之际,太史慈又义无反顾地单骑破围而请援于刘备(所起这个“单骑”,虽然他助孙策席卷江东有大功,偏武,但从这次“单骑请援”故事我们绝对可以看出太史慈的有勇有谋: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就提过一句“备周则意怠”,太史慈假象麻痹敌人再成功突围请援,实在值得对其勇谋一赞)~劳碌辗转后,又与“小霸王”孙策在神亭一战,英雄相识。他甘愿报孙氏知遇之恩而为扫平江东殚精竭虑,无奈在赤壁前夕悄然病亡。这一切一切,留给后人的实在短暂而可惜,那一句“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的遗言,似乎成为了千古绝响...

不知道喜欢三国历史或者欣赏太史慈的朋友们,每当看到眼前插画的时候会否想起他这番临终的饮恨呢?

这次有新画师出现了,负责画“太史慈”的画师名叫“Tuu”。

从他两幅作品看来,能感受到他的习惯——喜欢甚至善於描绘人物的静态形象。

说真的,假如你是一个画师,要接手“太史慈”的时候,不知道是怎麼构思的呢?

反正我是头痛了。

为何?

也许有朋友会说,不怕啊,就以他骑马或射箭的姿势为切入点,再加些许典故式的彩蛋进去,不就OK了麽?

其实雁门当时也是这麼想的,也因此而觉得Tuu的静态勾勒不够彰显“太史慈”这一东吴虎将的气质,后来才发现是自己疏忽了。

刚才我们不是说要画他骑马或者射箭的麼?我们想想假如真是这样的话,会很想三国杀插画中的那一个人呢?

如果有朋友一时间想不出的话,那我可以说,黄忠伯伯正在生气,小心他“烈弓”你(所以我才说觉得黄忠在小说中的原型是太史慈嘛)...

要把握好历史人物的形象真不容易,而且太史慈又是属於那种“天妒英才”的武将(甚至史书连他如何助身为老板加知己的孙策“扫平江东 ”也表达得十分暧昧),所以Tuu选择以静态勾勒太史慈,除了是一种明智,更多的是出於一种无奈。

静态当然有静态的好,就看你在不在行了。

当然,Tuu很在行。

先说五官(自从分析了卧龙之后,雁门我一看到帅哥就想分析五官,是病麼)。

浓眉怒扬,虎眼环睁,在加上典型的国字面。Tuu的这一构思成功地让普通人感到眼前这个叫“太史慈”的将军绝对是一位意志坚定、重情重义的汉子(姐妹们找男朋友可以考虑,非广告帖)!

Tuu,你赢了。

有没有朋友一直搞不清楚为了太史慈的帽子这麼高?话说sp庞统坐在“高高的”石狮子中“发论”,我们可以尚且可以理解作者想表达其“ 每有高论”,然而“重情重义”的太史慈头顶一“高帽”(其实应该叫“头盔”)是想表达其“高义”?咳咳,YY完毕。

大家不要思索了,也许连Tuu也不知道原因,但他的某个目的达到了:武将的个性化!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留意过太史慈那头盔护额处的圆形“红玉”麼?个人认为那是表达他“丹心一点”的妙笔所在~~

从太史慈的头盔和胸前护甲我们可以看出,Tuu对金属材质的描画把握度很高,光泽而自然,明暗的调节和用色略带一点沧桑感,这是一个阅历深厚的战场汉子所必须的。虽然个人认为“天空之城”(后面会认真介绍)善於画金属材质,但从以上角度看来,还是“金属大师”Tuu的技法略胜一筹,或者说是更成熟大气吧。

贵为“东吴十二虎臣”,作为一军之将和让“小霸王”孙策看得起的人,就应该拥有这一种沉实稳健的大气!

有了气质,要看一下造型是否相得益彰了。

有心的Tuu在塑造自己的太史慈的同时,还不忘为其配上他历史上有名的“飞戟”,不错,没被我们扣分。这里有一点:为何不见弓箭呢(我觉得他肩膀背后扬起的东西不像弓箭,这里有请各位交流了~难道是装饰)?史书上记载其每每神射几乎都出於马上的“暗箭”,而且还是“ 回马箭”哦!那如果Tuu觉得武器方面没必要表达得太杂的话,尚且可以理解为弓箭被藏著(实际上,Tuu善於也惯於表达金属材质,武器当然选铁打的“飞戟”了,自己老本行范围嘛)~~

不过这持戟的姿势很值得玩味...

雁门又很不负责任地抛出一个问题了。

假如你是画师,飞戟明白著要画上的了,先不论飞戟的单双,只问摆姿,如何是好?

刚才说,Tuu描画静态的太史慈是一种明智,更是一种无奈。那现在刚好调转来:

Tuu设定太史慈双手持戟于前的这一姿势,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明智!无奈的地方就不多说了,毕竟无论飞戟单双大小,不像现在这样摆放的话,构图总略显逼窄,也尴尬。

何来的明智?如果说太史慈把持戟的姿势调整为进攻的动作,那还是静态勾勒麼?还能更好地保持历史上这一虎臣的沉稳与大气麼?

望著现在的太史慈,我们可以想到他当年为报孔融供养之恩而“示弱破围”的勇谋,我们也可以想到他当年神亭与孙策时的坚定与敢战,更可以想到他奈何身死后精魄长佑江东的决心与执著。

而最重要的是,Tuu的这一设定与描绘,使我难以再想像出这一人物更好的摆姿假设了... 有关整体色调的铺张,Tuu可以说是很大胆——几乎充斥大半构图的殷红。

说到“红”,也许会想到“蜀国”,但这个“红”不是蜀国的“橙红”,而是如血浓、似火热的殷红!

其中的象徵意义不言而喻:

有人说是代表著太史慈的信义

有人说是代表著与孙策之间坚定的信任

但我认为更多的是表达了太史慈对自我人生与江东事业的一种高度结合的悉心守护与决意追求(详见上文他的临终遗言)~~

两把飞戟早已与自己身躯融为一体、岿然不动,但迷离的四周却涌动著火热与战旗(旗帜上的花纹有点像战国时期军事上的那种“老虎”图腾)!

不知道有没有朋友留意一下“笃烈之士”这个称号?“笃”,意为“坚定”;“烈”,意为“果烈”。

说真的,我没有特别喜欢太史慈。但这绝不妨碍我表达对他的欣赏。

回想一下,他短短的一生都围绕著一个“守”字而活。

守孔融供养之义,守投效孙策之信,守立功江东之志...这样的一个人,难道不值得敬重麼?

光阴对他来说,也许是一种奢侈品。但是,在拥有这一奢侈品的期限里,太史慈要比任何一位江东名将都了解“尽早立功”的深层含义!

历史上

孔融的赏识与殷勤唤醒不了他

刘备的援兵和仁德感化不了他

曹操的暗示与邀请打动不了他

这个重情重义、铁骨铮铮的汉子却钟情于江南一隅!为何?

“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

当下人心不古、浮躁联翩。而太史慈却用短短41年的光阴,另类而意味深长地为我们演绎了上面那句话...